分類:易經(jīng)注解 | 作者:創(chuàng)始人 | 收藏:0 | 評論:0 | 人氣:0
點校底版:文淵閣四庫全書
書籍摘要:[清]李光地著《周易觀彖》介紹 〖周易觀彖〗十二卷。清李光地著。光地生平見《周易折中》。是書惟解說《卦傳·天地定位》一章,發(fā)明《易》理,兼證以《易》象,于數(shù)則略。其于取《系辭》“知...
〖周易觀彖〗十二卷。清李光地著。光地生平見《周易折中》。是書惟解說《卦傳·天地定位》一章,發(fā)明《易》理,兼證以《易》象,于數(shù)則略。其于取《系辭》“知者觀其彖辭,則思過半”二句訓(xùn)解曰:“彖辭所取,或有直用其爻義者,或有通時宜而爻義吉兇準(zhǔn)以為決者。故以是觀之,不中不遠(yuǎn),惟其合始終以為質(zhì),故時時物不能外”,《觀彖》之名取之于此。解“九四,重剛而不中”句,、不以“重”字為衍文;解說“履霜堅冰陰始凝也“句,不從魏《志》,作“初六履霜”;解“后得主而有常”句,不從程《傳》,增“利”字;解“蓋言順也”句,不以“順”為“慎”;以及“比吉也”句,“比之匪人”句、“同人曰”句,“小利有攸往天文也”句、“震驚百里驚遠(yuǎn)而懼邇也”句、“漸之進(jìn)也”句、“上九鴻漸于陸”句、“與地之宜”句,皆不從程頤《傳》、朱熹《本義》“脫誤”之說惟據(jù)《漢律》《歷志》;惟移“天一地二”二十字,從《程傳》。“能研諸侯之慮”句,惟以“侯之”二字為衍文,從《本義》。其經(jīng)義多尊古本,不肯隨意改竄,猶有漢儒篤守之遺風(fēng)。其說皆自抒心得,雖不甚附合程、朱之說,然“理足相明,有異同而無背觸也”。有《回庫全書》本,《李文貞公全集》《榕村全書》本。
點校信息 【初次點校】:丁不二 【再次點校】:暫無 【點校底本】:欽定四庫全書(文淵閣)第30冊?經(jīng)部24?易類 本書介紹 明代崔銑研究《周易》的著作。共5卷。...
易經(jīng)蒙引,明蔡清撰。清字介夫,號虛齋,晉江人。成化甲辰進(jìn)士。官至南京國子監(jiān)祭酒。事跡具《明史·儒林傳》。是書專以發(fā)明朱子《本義》為主,故其體例以《本義》與《經(jīng)》...
古籍簡介 《子夏易傳》,作者卜子夏。《子夏易傳》一為二卷,一為十一卷。舊本題卜子夏(前507一?)所撰。序:子夏姓卜名商,春秋末晉國溫(今河南溫縣)人,孔子的學(xué)...
[明]錢一本撰《像象管見》 [明]錢一本撰《像象管見》書籍簡介 〖像象管見〗九卷。明錢一本(1539-1610)撰。此書不取京房、焦贛諸說,又不取陳摶、李之...
本書轉(zhuǎn)自趙庚白先生發(fā)布于新浪博客的一部份注解,其中64卦部份,自下經(jīng)開始有所不全,且未能與趙先生取得聯(lián)系.如果想閱讀原版還請移步至趙先生博客.以下為趙先生對《直...
《周易集說》為宋末元初道士俞琰撰。收入《通志堂經(jīng)解》和《四庫全書》中。四 庫本共四十卷,通志堂本則分為十三卷。其中包括《周易上下經(jīng)說》《象辭說》《彖傳 說》《爻...
[明]林希元撰《易經(jīng)存疑》介紹 〖易經(jīng)存疑〗十二卷。明林希元撰。希元字茂貞、號次崖,福建同安(今屬廈門)人,正德十二年(1517)進(jìn)士,授大理評事。歷官廣東提學(xué)...
[宋]項安世撰《周易玩辭》書籍介紹 十六卷,宋項世安著。書成于嘉泰二年(1202年)。本書專門闡釋《周易》象辭。南宋慶元年間,項安世謫居江陵,杜門不出,專攻四書...
[宋]蔡淵撰《周易經(jīng)傳訓(xùn)解》書籍介紹 二卷,宋蔡淵著。朱彝尊《經(jīng)義考》作四卷,佚一卷,存三卷。而此本唯存上、下經(jīng),名《周易卦爻經(jīng)傳訓(xùn)解》。董真卿《周易會通》說此...
程迥,字可久,初家寧陵之沙隨,後徙餘姚,受經(jīng)於嘉興聞人茂德,嚴(yán)陵喻樗。隆興元年舉進(jìn)士,官德興縣丞,事跡具宋史儒林傳。宋史藝文志載,程迥著《古易占法》,《周易外編...